当前位置:pg电子官方-pg电子竞技平台 > 传统文化 > 为什么回族人大多数姓马?

为什么回族人大多数姓马?-pg电子官方

作者:不详来源:小刘撩故事2023-08-02

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同,回族人因其特有的饮食习惯与风俗文化,往往在人群中显得独树一帜。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,全国回族人口有1058万,在少数民族中列第二位。与排在第一位的壮族不同,回族人群分布极为广泛,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回族人群的活动身影。

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。西北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,做为中国回族第一大姓马姓,在这里表现的尤为突出。根据宁夏固原县(包括今彭阳县)户籍调查,回族马姓占总人口的1/3。

俗语道:“十个回回九个马,不姓马来也姓尕(gǎ)。”那么回族为何多姓马呢?

这首先和回族接受汉族的姓名制度有关。回族在形成民族之前,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,有名而无姓。回族在与汉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,开始接触到汉族的姓氏制度。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。

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“回回民族”就是我国古代的另一支少数民族——回纥的后裔,这一说法延续了很多年;直到近代,关于回族族群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,这一问题才大致有了一个定论:“回回”一词,只是“回纥”或者是“回鹘”的音转,但其先民却并非我国原住少数民族。

回纥曾经是我国北方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。743年,在唐朝的帮助下,回鹘灭突厥汗国,建立回纥汗国。

唐朝时,由于社会稳定,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,世界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。在都城长安与广州、泉州等东南沿海城市,聚集了大量外来商人。政府为安置这些外国商人,在当地建立了“番坊”,并将这些人称之为“番客”。“番坊”有些类似于近代的租界,在“番坊”中,“番客”有自己的管理机构,并有一定的治外法权。而到了宋代,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,越来越多的“番客”定居了下来,其中有很多来自阿拉伯及中亚地区的穆斯林,这就是后来“回回民族”的先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回回”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单指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。尤其在元代,“回回”包含了大量的族群:有名为“术忽回回”(又称为“蓝帽回回”)的犹太人,有称之为“绿睛回回”信奉基督教的阿速部人,有号为“罗里回回”的吉普赛人,有被称为“忻都回回”的西北印度各族居民。除此之外,拜火教(袄教)徒、摩尼教(也称明教)徒、景教徒等都被统称为“回回”。在很长一段时期,“回回”一词被用作泛指西域各国。

若不考虑时间因素,作为明教圣女的小昭在我国就属于典型的“回回”。

“回回”作为独立族群出现应该始于元朝。随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数次西征,在中亚与阿拉伯地区掠夺了大量的人口,其中以“工匠”或“手艺人”居多;而在成吉思汗建国后,很多中亚穆斯林商人自愿东徙,这些商人承担了在中亚与蒙古地区之间贩运货物的任务,有些也为蒙古统治阶级放高利贷。

由于元朝将人口分为四等,“回回”(包括之前在中原居住的西域人)皆属于第二等“色目人”,社会地位较高,有些在官营的手工业作坊里效力,有些人在政府机关任职。据统计,元朝供职于行中书省的回回,前后有66人,岭北、辽阳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广、江浙等省均有其广泛分布;若是再加上在各路、府、县供职的人员,数量就更为可观。而更重要的是,当一个“回回”去地方做官,一般都有一大批“回回”百姓跟随。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。

很多“回回”也随蒙古大军四处征战。比如在公元1253年,忽必烈率蒙古大军与十万“回回亲军”南下平大理国,后来不断有“回回”入滇做官或屯田。这成为“回回”入居云南的开端。而在中原地区,大批“回回”被改为“编民”被派往各地,过着一面屯田、一面卫戍的“屯驻牧养”工作。如今甘肃北部(包括甘肃张掖一带)、宁夏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,都是当年“回回”从事屯垦的重要区域。可以说,这些人成为了后来构成“回回民族”的重要基础,也初步奠定了如今回族“大杂居、小聚居”的分布格局。

虽然相较于唐宋两代,西域人口大量涌入,各民族文化交流明显加快,但此时的“回回”并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,因为他们之中既有阿拉伯人、波斯人,还有突厥人。除了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外,语言、文化及社会习俗各不相同,顶多只能称为一个个“族群”。

在辛亥革命后,孙中山提出“汉、满、蒙、藏、回”五族共和的口号,回民要求被当作独立民族承认的呼声越来越高。(五族共和中的“回”并不是指现在的回族,而是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。)19世纪50年代,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,对全国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。回族在首批确认名单之列,其判断标准为“不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穆斯林”。“回族”第一次作为独立民族,与我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起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。

回族形成后,普遍使用汉语,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,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。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。一般说来: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、父名、祖父名、族名、地名、部落名等构成。

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们原来的姓氏,在唐宋的时候表现的比较明显,例如:1965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,刻文为“这是侯赛因·本·穆罕默德·色拉退之墓,真主赐福他”。

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。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,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,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、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。

元末明初,回族人开始用姓。由于阿拉伯人的名字中发“马”和发近似“马”音的不少如“麻”、“穆”、“沐”、“默”、“漠”等,回族人就渐渐地确定用译音汉字“马”作姓,后来代代沿用,这是回族人多“马”姓的最主要的原因。

据《补元史·氏族表》载,回族人取“马”姓还有几种情况。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译为姓,如著名诗人马易之,原名是“遒贤”或“纳新”。他是元代葛逻录人,葛逻录又译为合鲁,是“马”的意思。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为姓,如马速忽、马哈麻、马合沙等人的后裔,都取“马”为姓。三是在祖名中取一个音为姓,如吉雅漠低音的后裔,因“漠”音近与“马”音,所以取“马”为姓。

此外,也有人以官职而取“马”字为姓的。如元代著名文学家马祖常,他的高祖在金朝末年曾任风翔兵马判官,他的子孙遂以其官职“兵马判官”中的“马”字为姓。

我们近代听到的回族武装力量,也多称为“马家军”。

民国时期,在我国西北的甘、宁、青地区,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。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,故称“马家军”,俗称“西北群马”。因割据范围不同,又分成“宁(夏)马”、“青(海)马”、“甘(肃)马”等,其势力还曾扩张到新疆。20世纪40年代后期,“群马”中以马鸿宾、马鸿逵、马步芳三个集团最具实力,人称“西北三马”。

在整个回族的演变过程时,其实不难发现,回族并不是什么外来民族。虽然其先民来自于中亚及阿拉伯地区,但整个民族是在与汉、维、蒙等中国多个民族融合基础上慢慢形成的。特别是明代以后,回族人在结合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族儒家文化后,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文化,这使得回民已经作为独立族群,与伊斯兰世界移民发生了除宗教信仰外的本质差别,回族逐渐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过程,而这也正是那些湮没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。

其实,回汉两族都是适应能力很强的民族,两族文化也都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系统。回族的发展历史证明了,只有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,不断吸收周边优秀文化成分,借鉴历史经验,既不封闭排外,又不盲目崇拜异质文化,真正做到求同存异、和而不同,才能不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。




© 2010-2030 fengsuwa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联系pg电子官方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官方

  

网站地图